時間:早上7點
地點:前童鎮(zhèn)
面食代表:澆頭手工面
最近童燕萍懷上了二胎,作為正宗的前童人,在沒胃口的時候,她最饞的便是媽媽親手做的澆頭手工面。“只要一看到熱氣騰騰的面條擺在眼前,我就會胃口大開。”童燕萍說,托她的福,現(xiàn)在全家人都把澆頭手工面當(dāng)成了早飯。
前童澆頭手工面,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清湯下面,再依次放入豆腐皮、魚干或梅干菜、洋芋等配料,最后的調(diào)味則由澆頭完成。所謂的澆頭就是用五花肉熬成油,加入大蒜、蔥等作料提香,隨后注入面湯,最后放點鹽、味精。舀一勺調(diào)好的澆頭澆到大碗的面條里,面條筋道、湯頭鮮美,吃了一次就忘不了。
在前童農(nóng)莊,記者在廚房遇到了正在做手工面的童美玲。只見她把面團(tuán)揉了又揉,直到揉得有點硬了才開始搟面。一根搟面杖在她手里靈活自如,一來一回之間,圓圓的面團(tuán)被搟成了比兩個臉盆還大的面皮。再把面皮仔細(xì)折疊后,童美玲開始切面條了,伴隨著“嚓嚓嚓”聲,一根根均勻、細(xì)長的面條從刀口下飛出來。切好的面條只用兩手一捧一抖,沒有粘連間斷。
“這個澆頭面比不放澆頭的面來得香,而且面條很有韌勁、爽滑,吃了還想吃。”食客陳先生來自杭州,第一次吃前童的澆頭手工面便被其獨有的口感所傾倒。
時間:中午11點
地點:岔路鎮(zhèn)
面食代表:麥糊頭
要說到岔路的面食代表,就不得不提到麥糊頭。而做麥糊頭最出名的飯店,不得不提到岔路的仙溪酒樓。
“我婆婆就是我們酒樓做麥糊頭的主力。”仙溪酒樓的老板娘葛榮榮一聽記者是來采寫麥糊頭的,二話不說,直接把記者帶到了后廚,讓婆婆葛會娟給記者來了一場現(xiàn)場秀。
葛會娟今年60歲,做了幾十年的麥糊頭。她告訴記者,岔路傳統(tǒng)麥糊頭的制作,先燒燙熬盤,抹上粉糊立即攤一層豬油,撒上料理,再打一個蛋均勻抹開,撒上蔥花,待熟透折三折后出盤即可食用;蚴悄ㄉ献灾贫拱赆u,撒上蔥花即成。吃過的人都說此香味終身難忘。
而仙溪酒樓的麥糊頭則是改良版。只見葛會娟抓起一把麥糊,依次用手掌底部推著麥糊在三個鍋上均勻地糊上,待第三口鍋糊上以后,第一口鍋里已熟透了。葛會娟從放在灶邊的容器里舀了勺摻油的大蒜泥,均勻地刷在三張薄餅上,一股濃濃的蒜香撲鼻而來。記者拿起一塊有點燙的麥糊頭咬上一口,脆而香,入口即化。
“做麥糊頭要注意兩點。”葛會娟說,一是和面的時候,要注意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,麥糊里不能有面團(tuán)。二是在攤麥糊頭的時候,要均勻用力,一般三兩左右的面團(tuán)要均勻地被攤在三個鍋上。
時間:中午11點
地點:桑洲鎮(zhèn)
面食代表:麥餅
桑洲的麥餅與黃壇麥餅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餡。相對于黃壇麥餅的純粹,桑洲麥餅有著豐富的“內(nèi)涵”,蝦皮、雞蛋、海苔、豆腐、瘦肉等都可以揉進(jìn)面團(tuán)里,做成甜的、咸的各式口味的麥餅。
20多年前,桑洲街上就有人在那設(shè)攤賣麥餅。這個麥餅攤的攤主是一對夫妻,男的叫葉未選,女的叫沈水仙,他們每天凌晨2點起床,挑著揉好的面、煮好的粥,到桑洲街上擺攤,生意紅火得不行。那時,他家的蝦皮麥餅、甜苔麥餅才賣1元一個,蛋豆腐麥餅也才1.5元一個,如今麥餅的價格從3.5元/個至6元/個不等。
“現(xiàn)在年紀(jì)大了,不再擺攤了,但還是有很多老客打電話預(yù)定,說想吃我做的麥餅了,那我就在家里做些,讓他們帶走。”去沈水仙家時,她正把麥餅貼在燒得滾燙的大鐵鑊里,幾秒后,翻個面再烙,等一面呈現(xiàn)微黃,再翻面再烙,這樣循環(huán)三、四次,烙時還不停地轉(zhuǎn)動,待里面的餡熟透,麥餅外皮焦黃就可以吃了。
當(dāng)?shù)卮迕窀嬖V記者,沈水仙的麥餅被稱為桑洲街第一、讓人念念不忘是有原因的。她家的麥餅無論咬到哪里,都是餡和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,而沈水仙則說,麥餅要好吃,一蝦皮、海苔等原材料一定要好,二攤麥餅時要均勻,三麥餅餡料的咸淡要控制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