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章莉通訊員葛超
美輪美奐的藻井
每到傍晚時分,夕陽西下,岔路鎮(zhèn)東山村渡東自然村的老人們都會聚在村里的章氏宗祠里閑話家常。最近,老人們談論最多的是眼前這座新建的戲臺。這座戲臺看上去并沒什么特別之處,但當你走上戲臺,一抬頭,映入眼簾的便是華麗到極致的藻井,令人嘆為觀止。雕花木板呈螺旋式排列,帶著龍鳳呈祥的寓意。村里人告訴記者,制作如此華麗的藻井的工匠中,佼佼者是今年71歲的王世春。
穹頂?shù)娜A麗符號
藻井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,一種交木而構的上凸式屋頂,是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方法。“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,有方形、多邊形或圓形凹面,周圍飾以各種花紋、雕刻和彩繪,如荷、菱、蓮等藻類水生植物,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,以保祐建筑物的安全。”王世春說,由于藻井狀如民間飼養(yǎng)家雞的竹編籠子,因此也俗稱“雞籠頂”。在古代,戲臺之臺表示地,頂上穹窿便是天,藻井也就被認為是人與神的交流之處。農(nóng)村宗祠的藻井,則是家族實力的象征。
王世春從18歲開始跟著師傅學做木工,直到四十多年以后,才開始接觸戲臺的修復和制作,做的就是藻井。藻井制作不易,王世春和另外兩位工匠章以石、柴世陳一起,要在五米高的架子上進行作業(yè),一直到頂部是六米。樟木是制作藻井的主要材料,它不僅有防蛀的芳香,而且軟硬適中,最適合制作藻井。
對于王世春來說,制作藻井不需要什么圖紙,制作的方法早已爛熟于心。制作前,先將樟木剖成板料和檔料,讓其自然干燥,不變形。接著按戲臺尺寸進行構造設計。一件雞籠頂戲臺,約要數(shù)百塊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木構件。制作時,尺寸必須精準,其中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,井沿的方邊、圓口和四角的天花板。井口的圓形木圈要一段一段榫接,再安裝16條螺旋線的“陽馬”,之后嵌入一塊塊雕花板。“陽馬”伸出的昂頭,刻成如意卷云狀,木工師傅稱為“鵝頭”。其長短由師傅把握。一般傾斜的花板橫線有20余圈,“鵝頭”有近400只,盤旋至穹窿頂與中心的圓形銅鏡相接,通體不用一枚釘。“不過現(xiàn)在有的戲臺為了省事,用釘子的也有。”王世春說。
“只要有人想學,我就愿教”
現(xiàn)在,村里會做藻井的就只剩下王世春和章以石、柴世陳三人,而且名聲在外。他們出現(xiàn)在各個村里,在祠堂、寺廟里盤藻井、搭戲臺,雕刻、搭建、上漆。如今,已經(jīng)有幾十座藻井出自王世春等人之手。沖著老木匠的手藝,臺州、奉化等地常有人來邀請王世春操刀搭藻井,訂單絡繹不絕。
記者了解到,寧海目前掌握古戲臺建造、修復的工匠屈指可數(shù),而且大多數(shù)都是像王世春一樣年歲較高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工匠們的體力、精力已經(jīng)漸漸跟不上需要高空作業(yè)的藻井制作的節(jié)奏。王世春告訴記者,由于自己年紀大了,家人總歸還是擔心他的身體。但藻井是一種傳統(tǒng)文化,他希望能傳承下去。
“學木工的年輕人有,但是學做藻井的,還真不太有。”王世春說,搭建一座戲臺,盤一個藻井,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。像章氏宗祠里的戲臺藻井,三個人用了近4個月時間,已經(jīng)算是快的了。“還是希望多些人來學來做。只要有人想學,我就愿意教!”王世春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