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國賢
黃溍(1277—1357),字晉卿,一字文潛,義烏稠城人。元代良吏,著名國史官、文學家、書畫家。他與浦陽(今浦江)的柳貫(1270—1342),臨川(今江西南城)的虞集(1272—1348)和豫章(今江西南昌)的揭傒斯(1274—1344),并稱為元代“儒林四杰”。
黃溍從小天資聰穎,好學不倦,熟讀詩書,文章出眾。弱冠時“以文名于四方”的黃溍,淡泊名利,“絕無仕進意”。后經(jīng)友人竭力薦舉,大德五年(1301),舉為教官,未幾又舉為憲吏。不久仍隱居家中,潛心攻讀,專致撰寫詩文。
延祐元年(1314),縣吏強行促薦黃溍赴省試,翌年(1315)登進士及第,授將仕郎。同年4月,授任臺州路寧海縣丞。
寧海縣瀕臨海岸,建有鹽場。鹽戶人不屬于地方官府管轄范圍,目無法紀,而編戶隸屬于漕司和財賦府,亦以為有背景有勢力,尤其驕橫。黃溍到任即繩之以法,懲處不法之徒。手下吏卒們擔心黃溍此舉有風險,因這股黑惡勢力猖狂橫行已久。黃溍不顧個人安危,繼續(xù)秉公斷案。
有一平民后妻與僧人私通,竟用毒酒藥死丈夫,反誣告其丈夫前子所致,將前子送進監(jiān)獄。黃溍換衣冠暗中察訪,查清事實,決斷后妻為真正謀殺兇手,遂及時平反冤案。
官府巡邏兵在追捕販私鹽嫌疑人時,販鹽者將食鹽倒于河中,還領眾人抗拒巡兵,抵賴犯罪的事實,此情經(jīng)常發(fā)生。
有人舉報有眾多盜賊在作案,并將名字登記列入簿籍中,不過他們并沒有劫奪行動?h內(nèi)有大姓族氏將他們抓住,欲圖得到官府賞金,在無確實物證的情況下,此案久拖不決。經(jīng)黃溍多次調(diào)查,謹慎分析后上奏,依法論處,處罰三十余人。
在整頓縣內(nèi)吏治時,黃溍罷免受賄人員,計“一人縣吏,二人在官,無祿者四十人”。處理販鹽者上百戶。
有一年,寧海大旱,黃溍率眾出城取水,呈“請于靈湫,有白龍蜿蜒見湫中已而,云與雨澍,遂有年”景象。
朝廷得知黃溍在寧海為官,政績顯著,百姓稱頌,遂升遷為兩浙都轉(zhuǎn)鹽使司石堰西場監(jiān)運。延祐六年(1319)改任紹興路諸州判官,期間黃溍清除“積弊深重”,處置“其俗素稱難”等棘手問題……
至順二年(1331)黃溍進京入朝廷后,歷官應奉翰林文字、翰林院直學士、同修國史、知制誥、同知經(jīng)筵、中奉大夫,至侍講學士(從二品),年八十一歲,謚“文獻”。
黃溍為人正直,在京斷續(xù)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,他“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”,史稱他為“清風高節(jié),如冰壺玉尺,纖塵不染”的博雅之士。
黃溍的得意門生宋濂(1310—1381),曾記述當時人們對先生詩文崇仰的情景:“海內(nèi)之士浮屠老子之流,以文為請者集于庭,歷麾而不去。一篇之出,家傳人誦。雖絕域殊非,亦皆知所寶愛!备邉t誠(1305—?)不辭遠道,慕名而來拜黃溍為師。則誠創(chuàng)作思維,受先生深刻影響,寫出千古絕唱《琵琶記》等戲曲作品,被譽為“南戲之祖”,并為后人留下“三杯亭”傳世佳話。
黃溍著作甚豐,《元史》載有:《日損齋稿》三十三卷、《義烏縣志》七卷、《筆記》一卷,多類著文達一百多卷。
《光緒寧?h志》收載黃溍詩文有《將仕郎建德錄事劉君墓志銘》、《初至寧!贰ⅰ妒_分韻得下字》等。并曾為寧海李洧孫(1243—1329)作《霽峰集序》和《霽峰李先生墓志銘》。
黃溍在寧海為官一任,以“父母官”為己任,體恤百姓,嚴于律己,兩袖清風,造福一方。他的功德,歷史不會忘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