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昌成
伍山開宕采石歷史悠久,名聞遐邇。但要追溯伍山何時有了石宕,已無準確的史料記載,有人說早在南宋,有人說是清代,亦有老人相傳在明朝萬歷年間,眾說紛紜,無所依據。筆者生于斯,長于斯,曾作過詳細調查搜集,對石宕的變遷,有初步認識。
伍山石窟群可分為四個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的梯次。道士巖山石宕開掘于明末清初(約1636年),它位于松岙港畔的道士巖村。由于地勢高聳險峻,山峰屹立一塊大巖石,狀如道士帽子,故稱“道士巖”。道士巖下有一個天然的巖洞,名曰“東山洞”,洞內寬敞通風,能攻能守,是當年盜匪藏匿的巢穴。這里巖石崢嶸,質地堅硬,石宕遍布。其中有一口“方宕”是早年最深、規(guī)模最大的一口石宕。宕中陳列著先輩石匠藝人留下的石凳、石桌、石屏等精湛藝術品。上世紀六十年代,附近村民開山采石,炸毀了許多石宕,那些石器隨之流失于民間,千古文明毀一旦。
舊時代,伍山沿海一帶常受土匪流寇的搶擾,開宕采石業(yè)時斷時續(xù),打石工人的生活極不穩(wěn)定。他們將眼光轉移至下長山,這里的巖石質量比道士巖更好,而且出海更方便。下長山開掘石宕是繼道士巖石宕后期,也是清初開宕采石最鼎盛時期。打石工人大都來自黃巖、溫嶺、三門等地,他們攜妻帶小在這風水寶地定居下來。于是下長山便有了姓氏較雜的村莊,有了石板鋪就的街道,更有一個方便石板出海的小碼頭。村中有威望者商量要使“下長山街”興旺起來,尋求發(fā)達的秘訣。有“下長山”,必有“上長山”,他們派遣十幾位年輕力壯的后生,撐船往北去上象(長)山——泗洲頭街道,偷偷挖了一塊街道石板連夜運回鋪在下長山街道上。從此,下長山街各種店鋪先后開張,米行、肉鋪、酒肆、布店……三教九流無所不有。小碼頭舟楫縱橫,檣桅林立。石板、方塊石、條石等堆砌如山,好一個海濱石城。此時的下長山號稱“小上!保_宕采石業(yè)如火如荼。那時代誰有錢,誰就可雇傭工人開宕。工人們?yōu)榱松嫞x擇優(yōu)質的巖石,不斷地向山體攫取石材,于是有了兩個大巖洞。
從我懂事起,就知道下長山有許多石宕,還有兩個大巖洞。洞中還有一個古老的石碾,小時候我趕著牛,跟著父母去巖洞碾米。下長山街上有一個石戲臺,逢年過節(jié)都在這里演戲。逢農歷二、七是下長山集市,街上一路擺了各種海鮮,農貿產品應有盡有,下長山市遠近聞名。據老人回憶,清朝末年,下長山曾遭受了兩場火災,木結構的草房、瓦屋無一幸免,昔日的繁榮,成了一片廢墟。下長山開宕采石業(yè),也隨之走向衰落。
蝦鉗狗山石宕開采于清乾隆年間。那時長蘭村(即長勝村)和月蘭村一帶盡是汪洋大海,惟有潘田頭小村有了人居。據潘田頭胡氏族譜記載:蝦鉗狗山開宕采石,是在下長山衰落后逐漸興起。此山坐北朝南,氣候溫暖,又與纜頭山(后人簡為蘭頭山)對峙。兩山之間有一條超港相隔,所開采的石板就在這港口裝運出海。
蘭頭山開石宕又是在蝦鉗狗山之后,約在清末與民國時期。打宕工人已能分辨巖石有熱脹冷縮的性質,懂得什么季節(jié)開采石板最為細膩光滑,什么季節(jié)極為粗糙、易斷裂,故又有“夏宕”、“冬宕”之稱。蝦鉗狗山稱為冬宕,蘭頭山又叫夏宕,適宜夏秋開采。蘭頭山礦源豐富,石質優(yōu)良,且海運方便,因此開宕采石持續(xù)時間也最長。那時代的打石工人來自于五湖四海,他們攜妻帶眷,遷住在蘭頭村。直至解放初(1950年),工人們由原來的個體石礦開采業(yè)轉為縣大集體企業(yè),成立了“長街石礦社”,由寧?h第二工業(yè)局管理。工人的生活從此有了保障,石礦企業(yè)也不斷壯大。
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開宕采石不光要靠能工巧匠,還需要大量的扛板工、車板工……筆者記得扛板工兩人一杠,分為前杠、后杠。一根短竹杠,一條麻繩絡,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。扛板工們赤裸一身,只系一條短褲,肩上披一方藏藍色布巾,既涼快,又護肩。后杠將石板橫著攙起,前杠將竹杠穿過麻繩絡輕松提起。他們腳步均勻,配合默契。若是稍有不慎,后果不堪設想?赴骞に叩穆罚袝r是“硬橋”,有時是“軟橋”。所謂的硬橋就是將破裂的石板鋪成一級級臺階,從宕底螺旋而上,直至宕口;如果打石工人在兩端宕壁各鑿幾個小洞窟,用長梢杉樹傾斜著搭成一級級臺階,這便是軟橋?赴骞げ仍谶@杉木橋上,每走一步都會彈晃?伤麄儚牟桓械轿kU,反而輕松如意。
車板工要將一張張石板運往海邊碼頭的板場,最初是用木制獨輪車,每輛木輪車只能擱一張石板。車板工肩膀上勒著布繩,靠臂力往前推,一路“吱吱咯咯”地響。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才有了手推車,一車能拉三五張石板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同時,石礦社也采取鋼纜索、搖車等設備吊放石板,減輕了勞動強度。打石工人也分為粗、細匠,開宕采石板的叫“粗匠”;而將石板、石條、石柱磨得光滑、細膩的稱為“細匠”。工人們在板場上搭起一個簡易涼蓬,用鏨或斫斧等工具,叮叮當當?shù)財罔,廢石、石粉彌漫,一張張平整光滑的石板就生產出來。在那木材匱乏的時代,人們對石板的需求和應用非常廣泛,造橋梁、碼頭,構糧倉、樓屋,鋪曬場、道地……真是供不應求。用石板桁條起房子,成了當時的趨勢。要購買石板桁條,必先排隊預約。當輪到自家打桁條時,還會備一擔酒肉飯菜給石宕工人送去,期盼著打出更好的石板桁條,直到將石板桁條完好無損地拉回家,才放心。
隨著水泥、鋼筋的普及,笨重粗礪的石板逐漸不受青睞,銷售量也日益減少。長街石礦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解體。但近年仿古建筑回歸,石板、石條、方塊石等還是少不了。本地的個體老板采用電鋸、電刨等現(xiàn)代化機械設備,開山采石。無論什么形狀、款式、雕鏤、刻字等,既輕快又省時,那電鋸如刀切豆腐般那樣快。毫不夸張地說,一座山不需幾個月,就會夷為平地。但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已成為人們的共識,政府沒有批準,是不能開山采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