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鴻安
元末明初的詩人顧田,字九疇,號耕云散人,南田臨門村人。元季副貢,即科舉考試曾中拔貢之副榜,可直接參加省會試(考舉人)。他善詩,著有《耕云集》和《耕云集遺》堪稱“南田詩人”。
現(xiàn)經(jīng)查考,最早收錄顧田“懷南田詩”的,當屬明代崇禎《寧?h志》。該志于卷11《藝文志》中,錄有顧田的詩共8首。我縣七市顧族續(xù)修的《顧氏宗譜》(手抄本)和下詳顧舊修《顧氏宗譜》(刊印本),收錄顧田詩共27首。人們不禁要向,“南田詩人”的作品,怎么會出現(xiàn)在明代崇禎《寧?h志》和我縣有關(guān)的《顧氏族譜》中呢?
1986年10月,南田島樊岙洋廠灣山上出土了一方唐代墓磚,以及一批唐代長沙窯瓷碗等文物。墓磚上的“墳記”載明:唐元和十二年(817)南田山隸屬于“臺州寧?h依仁鄉(xiāng)萬歲里”!疤圃褪甓呷铡,即公元817年2月6日,距唐神龍二年(706)象山立縣,已111年。由此可知,“萬歲里”在象山立縣111年后,仍屬臺州寧海縣依仁鄉(xiāng)(宋代改為寧和鄉(xiāng)),亦可知象山立縣時,南田不曾劃歸象山。明崇禎《寧?h志》記載,“萬歲里”為寧和鄉(xiāng)“五里”之一。古時五戶為鄰,五鄰為里!叭f歲里”自唐、五代、宋至明代,均設(shè)在今天南田樊岙一帶!叭f歲里”這一帶地方曾是南陳開國皇帝陳霸先,以及后主陳叔寶的后代居住過的地方,因此這“萬歲里”之名,疑與這二陳世稱“萬歲”有關(guān)。由此可見,南田在明代歸屬寧海縣管轄。“南田詩人”顧田的詩,收錄在明崇禎《寧海縣志》順理成章。以后,南田行政歸屬的變化是:民國元年(1912)南田立縣。民國二十九年(1940)南田撤縣,并入新成立的三門縣。直到1952年4月,南田才從三門縣劃歸象山縣。
“南田詩人”顧田的詩,又怎么會收錄在我縣七市和下洋的《顧氏宗譜》中呢?其實,七市顧和下洋顧,以及東倉、西倉、路下施的顧族祖先,都是從南田遷徒而來。
明洪武十一年,封湯和(1326-1396)為信國公。在湯和任征南大將軍期間,曾于洪武四年、七年、十一年,三次“徙發(fā)沿!。據(jù)史料顯示:當時南田已有顧氏、陳氏等族人,被“徙發(fā)”到寧海東部各地。不過,這三次“徙發(fā)”并非對南田實行“封禁”,不少被遷居民后來又陸續(xù)返回南田。到了洪武十八年(1385)前后,倭寇屢犯浙西、浙東沿海各地,洪武帝朱元璋聽從了方國謙(方國珍從子)“量地遠近,設(shè)置衛(wèi)所”之策,遂敕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海防,設(shè)置衛(wèi)所59處,選壯丁筑城,“浙人苦之”。其間,湯和在舟山發(fā)現(xiàn)“趙宋遺族”多聚居于此,疑有“苞蘗之萌”(有復(fù)辟宋朝的苗頭),遂以防倭為名,廢昌國縣,移昌國衛(wèi)駐象山石浦東門島,并徙發(fā)舟山、南田、玉環(huán)等46個大小海島居民10萬余人至內(nèi)地“市居”。洪武二十年(1387)三月,南田奉旨“遷徙封禁”。南田臨門顧氏、范岙范氏200戶,若戀土不遷,則“盡赤其族”(殺滅全族)。并以三月十九日(陽歷4月13日)為限:“午前遷者為民,午后遷者為軍”。為軍者,實即罪犯,將世代執(zhí)役,或稱“長生軍”。在這種高壓政策下,6000余名居民在半天之內(nèi),悉遷臺州東郊,編戶一百十三里而聚居。其中顧氏十一世48個壯丁(均屬南田顧氏“中興之祖”顧應(yīng)魁的玄孫輩),在當天星夜下船逃往寧海七市、下洋、東倉、路下施等地,終于免遭“赤族之變”。這就是歷史上的南田“遷徙封禁”,民間叫“洪武剿南田”。
詩人顧田逃離臨門故家,是早于“遷徙封禁”之日,他流離失所,在寧海、象山各地漂泊無定。雖然懷鄉(xiāng)心切,卻又欲歸不能,一如他在詩中嘆道:“杜鵑勸我歸家去,我竟無家何處歸?”“芒鞋踏破天涯云,飄泊江湖日已久。紅顏去盡黃金空,衣上塵污一尺厚!敝钡20年后,在永樂六年(1408)前后,他才從象山石浦“番坡”(今番頭岙村)乘船回南田,重游故土,暫住臨門故家。期間他因景以寄所思,寫下了一系列“懷故土之情,悲骨肉之離”的詩篇。不久,他又“攜書海上歸”,寫下《自丹山回宿寧海梅枝弟廷靜草堂》!暗ど健敝改咸矬鐫O山!懊分Α睂嵵钙呤袞|山,是七市顧家祖先居住過的地方,七市與梅枝曾合稱為“梅七”!暗堋笔窃娙说陌埽巳嗣M及何時遷居于此,無考。題中有“回宿”一詞,可見詩人早前已經(jīng)宿過“廷靜草堂”,這次不過是回宿而已。“廷靜草堂”在七市東山腳。新中國成立初,這里尚存破舊的幾間木結(jié)構(gòu)房子,今無遺跡。顧田在這首七言古詩中,表達了自己在動亂社會中的不幸遭遇,是詩人的悲嘆,更是對“遷徙封禁”的控訴。
由于詩人顧田與七市顧和下洋顧的族人,是同祖同宗,他又有功名(元季副貢),為了彰顯他的成就,寧海的顧氏家族把他的詩作收錄在《顧氏宗譜》中,予以保存和傳承,是很自然而有意義的。
剔除重復(fù)篇章,今能見讀顧田的“懷南田詩”,共33首。這些詩都是懷鄉(xiāng)感時或因景思舊之作,字里行間蘊含著南田“遷徙封禁”前后的諸多歷史信息,包括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風俗等方面。透過這些篇章,今人可窺見南田歷史的真實畫卷,如史家所言,“詩可證史”!它給南田填補了人文歷史的空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