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(yīng)芳芳
號稱古戲臺文化之鄉(xiāng)的寧海,鼎盛時期曾有古戲臺600余座,單單老城區(qū)就有30余座,其中一座坐落在東門花樓殿前,與花樓殿隔一條東大街。
在出現(xiàn)電影電視之前,人們最大的愛好便是逢年過節(jié)看上幾場戲。所以自明代以來,不管有錢沒錢,不論村子是大是小,都要精心構(gòu)建戲臺。風(fēng)氣之盛,幾乎村村都有戲臺,甚至一村幾座戲臺?梢哉f,有宗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有戲臺。寧海縣城里,位于桃源南路供奉城隍爺?shù)某勤驈R;東門供奉境主爺田什將軍的花樓殿,都建有古戲臺。
說起田什將軍,老城里的人們會聯(lián)想到將軍湖、將軍路等熟悉的地名,正是對南朝梁武帝時授御前將軍的田什的懷念。
梁太清二年(548),侯景作亂,梁武帝派邵陵王蕭綸督軍討伐,田什隨蕭綸出戰(zhàn),卻遭臨賀王蕭正德倒戈反叛接應(yīng)侯景。田什兩個兒子陣亡沙場,臺城淪陷,他護送蕭綸逃往浙江會稽,后輾轉(zhuǎn)至寧海。西魏大統(tǒng)十六年(550),蕭綸得以遷都,感念田什將軍忠義,奏請后梁朝廷,封他為靖邊侯,鎮(zhèn)守臨海郡,設(shè)總部于寧海。梁亡后,田什拒詔入京,解甲為民,卜居廣度里(寧?h城),帶領(lǐng)鄉(xiāng)民開基鑿井、墾荒耕種,開挖了桃源河,拓辟了盛家街(水角凌),以城中妙相寺為中心的一個小城鎮(zhèn)初步形成。
人們感念田什造福鄉(xiāng)里,將廣度里幾處地域以將軍命名。如田什將軍愛釣魚的躍龍山湖泊命名為將軍湖,田什將軍安葬的山坡旁的路叫做將軍路。而花樓殿則是地方百姓將他祀奉為“境主爺”建造起來的廟宇,供奉他的塑像,祈求將軍褊護地方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。每年二月廿二,花樓殿舉辦廟會活動,打開殿門,拜祭域神,為境主爺拂塵更衣,由四人隆重抬出境主爺巡視東門主要巷弄,保一方平安,然后請回境主爺,敞開殿門,請境主爺一道觀戲。
因此,花樓殿古戲臺屬于廟宇戲臺。街北花樓殿,街南戲場和戲臺。整個古戲臺有后廂屋三間,供演員化妝更衣。從后廂連戲臺設(shè)置兩架樓梯。樂隊配戲處稱作頭臺。開場鑼鼓響起,人們稱鬧頭臺了。逢年過節(jié),請來戲班唱上幾天戲,小城里定是萬人空巷,花樓殿前人山人海?磻虻、擺攤的、叫賣的、呼朋喚友的,將個戲臺圍得水泄不通。最是一群群孩子,奔跑穿梭,開心暢快。
戲班的邀請、戲文的圈點,都由袁黃王三大望族要人執(zhí)事而定。戲班駐演精彩舍力,功底頗佳,照常會順延演期,費用由大戶人家或按戶派籌,可錢可米。
戲開演,定是關(guān)老爺手提青龍偃月刀掃棚驅(qū)邪,戲臺兩邊懸掛的汽油燈由亮轉(zhuǎn)暗,人工口噴火焰趕邪。那時,煙霧彌漫,陰森境景即現(xiàn)。關(guān)老爺紅臉丹鳳眼,手耍大刀各種招式,橫掃四門鬼邪,以求平安吉祥。然后燈火復(fù)明,大戲正式開演。
戲演到中場正起勁時,族長會帶頭叫好,并派執(zhí)事的擔(dān)酒,放紅包、香煙于桶盤中,上臺獎賞戲班,戲班主趕緊上臺謝賞。同時,會有戲班丑角托盤糖果撒向觀眾席,表示感謝。按慣例,這時會播演“財神爺送元寶”,恭喜發(fā)財。
老緱城時,花樓殿、賜福殿、西山殿、都神殿,四班廟宇戲班獻演,必須以東門花樓殿為先,否則東門袁王黃三大望族會不依,那戲班就難以在緱城落腳。1936年寧海第一部無聲電影,也是在花樓殿古戲臺播放,可見在整個緱城的影響。
東門袁王黃三大族圍繞花樓殿古戲臺聚族而居,自然是看戲的主要觀眾。戲臺西廂是王姓家族的“花樓”,看戲的當(dāng)然是王家公子小姐。而戲場東邊廂房及樓臺,則是袁姓族人的房產(chǎn),無疑是袁姓族人的專座。戲場的北面,隔一條東大街就是黃氏族人聚居的地盤。黃族太公不甘落后,指派族人私下勘測丈量,設(shè)計圖紙,采購屋料,在一夜之間架起三間與花樓殿等寬的廳屋。東西圓弧拱門,中間供人們來往行走,節(jié)日里則供黃氏族人觀戲。袁王兩姓太公登時傻眼了,眼見這廊屋一夜突起,木已成舟,何況黃姓在東門屬于不可小覷的名門望族,只得無奈地認可。
1966年,文革開始,隨著大批古跡被毀,花樓殿同遭厄運,殿中雕像除了境主爺被村人私藏得以保存,余皆砸毀,并拆建成了大會堂。同樣砸破的古戲臺無人敢修理,后廂房變成了軋米廠。
1995年,東大街?jǐn)U建中,改建成大會堂的花樓殿和變成軋米廠的古戲臺,徹底消失。雖此,花樓殿、古戲臺仍是東門人乃至老城人一道抹不去的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