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明月
城北平原是寧?h第二大平原,東面帽峰山,山下竹口鄉(xiāng)、山水鄉(xiāng)。西邊九龍山,山麓回浦鄉(xiāng)。兩山遙相呼應(yīng),相距約20公里。顏公河從中由南向北流淌,所過村莊大橋李、謝豹橋、隔水洋、李家、趙家、橋下潘、杏蔣村,直到“嘯天龍”的石家岙,被“上天魚”山嶺擋住,折而往東,全程約20里,此為顏公河上游。河水往東過后畈王、下洋葛、下柘洋、塘溪、陸家、尤家等村,從黃墩港入海,全長約10里,為顏公河下游。
顏公河上游有五大支流,大多在原回浦鄉(xiāng)境內(nèi)。雙橋水源于檀樹頭上洋之露水嶺,流經(jīng)檀樹頭村后、上橋村村前,從下橋村中央穿過,注入顏公河,全長約5里。
隔水溪源自前黃村西南山,途經(jīng)前黃村村前,陽山頭(陽光小區(qū))之楓樹坦,從隔水洋村后流過,全長約5里。
竹溪水源自帽峰山,由東往西流經(jīng)竹溪村村前,到橋下潘村南,全程約15里,是顏公河最長最大支流。竹溪水流長水急,當(dāng)沖到橋下潘村南時(shí),地勢增高,地面開闊,水勢分散,河道往南,繼而轉(zhuǎn)北。因河道淤塞,滄海桑田,原橋下潘村西的八石塘、九石塘等良田,就是竹溪水與浦水的古河道,如今已變?yōu)樘烀骱?/p>
車坑水源自雷婆頭峰,流經(jīng)六鄉(xiāng)都總廟,從冠莊村東注入顏公河,全長約五六里。
第五條支流庵溪水和麥溪水,源自楊柳峰村與堤樹村后門山,流經(jīng)“嘯天龍”山嘴入河,全長約3里,是顏公河最短最小的支流。顏公河石橋無數(shù),大多為厚石板條梁平面橋,如冠莊的阮家橋、鎮(zhèn)福橋,能通手拉車。
顏公河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,最具傳奇色彩的在冠莊段。浦水沖入顏公河,撞擊西岸河堤刷成一潭,約八石谷田大小,叫八石潭。水深兩三米,潭水平靜最能存魚。農(nóng)閑時(shí),潭邊釣竿林立。八石潭下游有山腳潭,往北200米筑溪潭河,水折向西南,與車坑水匯合,形成一個(gè)大灣狀如牛軛,叫牛軛潭。水面闊,流域長,最深處約五六米。此潭極其兇險(xiǎn),夏天常有孩童戲水被溺身亡。更有那想不開的村民,到牛軛潭投水自盡,因此有“要尋死,牛軛潭去”之說,借以訓(xùn)斥那些說錯(cuò)話做錯(cuò)事的人們。
牛軛潭水沖向東北河堤,積成一潭,狀如一口大鍋,叫鍋底潭。崖壁光滑,一株楊柳樹倒臥在潭面上,不時(shí)有魚兒躍出水面,吞入樹葉上的蟲兒。傳說:半夜子時(shí),常有河水鬼蹲坐在楊柳樹梢頭上,默默地注視著大溪坑石橋上過往的行人,因此又叫水鬼潭。水鬼潭下游庵后潭,往北到“嘯天龍”“上天魚”,河道再無大的波折。
因顏公河道多處淤塞,經(jīng)常泛濫成災(zāi)。20世紀(jì)70年代初,全國農(nóng)業(yè)學(xué)大寨,縣革委會(huì)組織沿河城郊公社,竹口、山水、回浦、梅林、橋頭胡等地社員,硬是鋤挖肩挑,把昔日的害河改造成今日暢通無阻的顏公河。上世紀(jì)80年代的“7·30”特大洪災(zāi),全縣各地均遭不同程度損失,但顏公河沿線村莊卻毫發(fā)無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