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德標(biāo)
峨冠嶺又名羅冠嶺,因莘村、金家岙兩岙十八景之一的“峨冠翠”得名,是邑西名勝之一。嶺不高卻陡峻,嶺上東西山梁像一條騰空飛躍的巨龍,頭抵紅巖山,尾落邑西塘下村,綿延二十余公里。此嶺恰在龍腰背之處,是兩岙民眾往來之要道。
五百年前,即明中葉,兩岙村民日漸興旺,形成村落,過往行人日趨增多,然而那時嶺上山梁一帶古木參天,陰森森,涼凄凄,猛獸肆虐,傷害人畜,如景陽崗。白天過往人員只能結(jié)伴而行,一到傍晚,就無人過嶺,多少年來,附近村落被猛獸叼走吞食的豬牛羊等不計(jì)其數(shù)。最駭人的是莘村岙塘尾巴村一太公在嶺頭附近拾柴,竟被虎吞食,只剩一條腿。猛虎傷害人畜的事件時有發(fā)生,讓周邊群眾惶惶不安,遂想法除害。有人提議:“邑東白嶠嶺頭原有猛虎肆虐,傷人傷畜,自立了‘趙公元帥’碑位后,虎跡絕,我們何不請來鎮(zhèn)虎?”此提議得到民眾一致贊同,由金家岙族首遣人去白嶠嶺頭暗暗偷來碑位,立于嶺頭要道處,并簡易蓋一小屋,每天有人上嶺梵香插燭,供品祭禮,膜拜求神。說也怪,自立碑求神后,虎跡逐漸稀少,人畜傷害事件少有發(fā)生。兩岙民眾欣喜異常,都說是趙公元帥顯靈,驅(qū)虎庇民。到清順治至康熙年間,兩岙議聚,在嶺頭建造廟宇,敬塑趙公元帥神像,取名為“玄壇廟”。
有廟必有人主持,神廟由道教人士入主。但當(dāng)時佛教興盛,道觀極少,湖北武當(dāng)江西龍虎、陜西終南等名山的道教圣地,又遠(yuǎn)在幾千里之外,望塵莫及。只好暫從別寺院請來僧尼入廟主事。然而僧尼同室,有悖于佛門清規(guī),至康熙晚期,又于殿前另建梵宇,名“順福庵”?珊蟮钋扳,后神前佛,混為一處,葷素難理,神祭佛事互為干擾,終非長遠(yuǎn)之計(jì)。到道光十三年,又將庵宇遷建于殿西低洼處,自此僧尼各司其職,僧主廟,尼持庵,延續(xù)至今,達(dá)三百余年。幾年前“順福庵”遭火焚毀,在兩岙民眾及臺胞的鼎力資助下于廟前大路下另建一寺,名“羅廣寺”,香火亦很興旺。
自“玄壇廟”遷立,僧尼正式坐堂主事之后,緊接建廂房,造戲臺,筑通道,辟路徑,交通日益方便,樹木也隨之減少,民眾上嶺求神拜佛絡(luò)繹不絕,香火日趨旺盛,早晚鐘聲鼓聲震動四周,猛獸出山活動的場所也日漸減少,紛紛遁匿遠(yuǎn)山深林,虎傷害人畜事件大減。玄壇廟名氣漸大,香火越來越興旺。善男信女四面八方而來,求醫(yī)的,求財(cái)?shù),求福的,求消?zāi)去難的,求婚嫁喪葬的,甚至還有求生兒育女的等等。時日愈久,趙公元帥竟從一位伏虎玄壇變成救苦救難的“觀世音”。因此,除初一十五聚眾朝拜外,進(jìn)香上供,道場佛事,口拜懺者絡(luò)繹不斷。不知哪個年代起,兩岙聚議捐資歲逢三月十五趙公元帥誕辰,上演社戲,以謝趙公元帥驅(qū)獸安民之德。
近兩百多年以來,盡管虎跡稀少,但仍出現(xiàn)過幾次猛獸出山傷畜事件。據(jù)當(dāng)?shù)乩险呋貞,二十年代初,金家岙有人放牛上山,被虎吞食,前山村一婁周氏放豬外出覓食,遭猛獸叼走,兩岙民眾對此心存余悸。三十年代后期,又邀請德高望重的修山大和尚坐殿主持。大和尚名聲大,遠(yuǎn)近信徒紛紛求拜于他。最后,俗家弟子竟發(fā)展到近千人之眾,香火、佛事、道場都為建廟歷史以來的最旺盛時期。日夜鐘聲、鼓聲、鑼聲、火炮聲不絕于耳,加之近山遠(yuǎn)峰大片林木砍伐燒炭,木材出售,重疊山崗變成光禿的癩頭山。從此以后,猛獸終于真正絕跡。
說到此處,趙公元帥究竟是何方尊神?傳說不一。筆者查閱了有關(guān)資料,正史找不到根據(jù),野史小說《封神演義》及《搜神記》倒有多筆敘述。較為正規(guī)的《辭!,有專門介紹,現(xiàn)簡摘一點(diǎn),作個比較。
《封神演義》中說:“商朝成湯(紂王年代)年間,太師聞仲被周武王打敗,去峨嵋山羅浮洞請趙公明出山相助,趙允諾,去岐山途中見一黑色猛虎,甚喜,用二指降伏作坐騎。至西周陣前,用鐵鞭打傷姜子牙,用‘捆龍素’定海珠,擒拿、打傷西周數(shù)員大將,軍銳氣頓挫。在西昆侖閑人陸壓道人的幫助下,在岐山附近暗設(shè)祭壇,扎一模擬趙公明像的稻草人,上書趙公明,以符咒鎮(zhèn)其頂,為釘頭七箭書,命子牙日夜作法詛咒,致趙昏迷不醒,神散而不歸,半個月后,已不省人事,然后陸壓命子牙用桑枝弓,三枚桃枝箭射稻草人二目、心窩,公明立斃,死于成湯營里,在《封神臺》被子牙封為‘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’”。
《搜神記》敘述不多,只提及一句:“趙公明,溫鬼名,又五方神名”。
《辭!分杏浭觯骸摆w玄壇(即趙公明),亦稱趙公元帥,道教所奉的財(cái)神。其像黑面濃須,頭戴鐵冠,手執(zhí)鐵鞭,故亦稱‘黑虎玄壇’。相傳姓趙名公明,秦時得道于終南山(在陜西省南部),道教稱‘正一玄壇元帥’。傳說能驅(qū)雷役電,除瘟禳災(zāi),主持公道,求財(cái)如意!
除《搜神記》所述之外,將《封神演義》與《辭海》及峨冠嶺之塑像和民眾祈求的內(nèi)容作個對照,有四點(diǎn)基本相同。第一,他的形象及其穿戴、武器是一致的,即黑面濃須,頭戴鐵冠,手執(zhí)鐵鞭。第二,他伏過黑虎當(dāng)坐騎,稱“黑虎玄壇”,峨冠嶺的趙公元帥是腳踏黑虎。第三,他被奉為財(cái)神,有的地方他左手托個元寶,峨冠嶺是供桌上放個大元寶。最后,他的封位也略接近,《封神演義》中被封為“正一玄壇真君之神”,《辭!分姓f:“正一玄壇元帥……能除瘟禳災(zāi),主持公道,求財(cái)如意”,峨冠嶺的趙公元帥后來也確實(shí)被民眾視為管這方面的尊神。
趙公元帥究竟是哪個朝代的人物,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人,如果是商湯時期的人,為什么《辭!分杏终f是秦代在終南山得道的,如果是秦代人氏,《封神演義》的作者許仲琳又為什么將八百年后的人物硬搬到八百年前的時代去,如以《辭!分兴龅臑闇(zhǔn),那解釋只有一個,可能只是為了充實(shí)豐富《封神演義》內(nèi)容的需要杜撰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