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靈恩
四月底的一個下午,筆者與寧?h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劉開文和王靜浪,驅(qū)車赴臨海市,專程拜訪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曾任中共寧天新工委書記鄒逸同志。
難以相信,這次我們要拜訪的這位鄒老,竟是位年高一百零五歲的紅色老壽星。他就住在臨海市市郊靈江南岸一處靠山的江峰家園。當我們一到小區(qū),事先已聯(lián)系好的鄒老兒子志華、志敏兄弟倆早候在小區(qū)等著。先是握手,互相介紹,一番寒暄后,他倆徑直陪我們上樓,來到二樓他父親所住的居室里。
鄒逸老人好像午睡剛醒,躺在床上。他兒子拉著他的手,湊下頭去,介紹道,這幾位是來自寧海的朋友。劉開文以其山東人的直爽性子扯開了大嗓門,樂呵呵地向鄒老作起自我介紹,說自己是劉廣漢的兒子劉開文,建國初期,父親曾與鄒逸老人有多地的工作交集。老人聽了似明白又似不明白地點點頭。當開文說到兩位老人的年齡時,老人似乎記起了什么,伸出雙指比劃,含糊說道,劉父比他小兩歲。盡管事隔久遠,如此高壽的世紀老人竟有這般驚人的記憶,令我頗覺意外。
據(jù)劉開文介紹,剛解放那會兒,他父親隨華東南下干部縱隊一支隊六大隊臨沭中隊南下,曾任命為天臺縣副縣長,而天臺首任縣委書記兼縣長就是鄒老。巧的是,劉父還未到任就轉(zhuǎn)任為臺州專署秘書科長,隨后劉父由臨海縣轉(zhuǎn)到寧?h工作,鄒老接任的恰是劉父的專署秘書科長一職。這真成了革命戰(zhàn)友的工作緣分。劉會長對此番采訪,作了一番準備并擬考慮今后出書要用的相關(guān)資料?上,鄒老畢竟年事已高,口述采訪已不能進行,我們也不忍心叫老人家他做我們所預設(shè)的全部動作。在他兒子的配合下,我們總算采集了這位老人的手模,老人用顫抖的手也努力地簽下了他的大名,盡管彎彎扭扭,但終究老人是盡力了。此行的另一個收獲是,還向他兒子志華要來一幅紀念臨海解放60周年時的墨寶,“光輝歷程偉大成就”這八個遒勁大字,寄寓著這位跟黨革命80多年紅色老人最敞亮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受。
鄒志華遞給我們一本由天臺縣新四軍研究會主辦的《華頂風云》天臺解放后首任縣委書記鄒逸回憶錄?高^老人近6萬字篇幅的文字,仿佛把人們拉回到鄒老那百年風雨歷程。出生在上海,謀生在郵局,紅色起點在淞滬,戰(zhàn)斗在浙東,晚年在臺州,六個篇章構(gòu)成了鄒老人生六個重要時間節(jié)點:《故鄉(xiāng)往事》追述了他的少年紀事及學徒生涯,記錄了從一個不懂事的孩童到上海郵局的信差!镀纸L云》再現(xiàn)了他從抗戰(zhàn)上海郵局地下黨小組負責人、郵局工委委員再到中共淞滬支隊武工隊隊長的艱苦印記!端拿鲬(zhàn)火》回憶起轉(zhuǎn)戰(zhàn)浙東上四明,可歌可泣的火紅的紅色戰(zhàn)地生活!度A頂紅旗》回眸從三縣工委書記到臺屬武裝(火花)部隊政委,從括蒼山到天臺山,留下了他堅毅的行進履痕:他與楊民奎搭過檔,曾在寧海官地山洋等活動的難忘歷程與戰(zhàn)友情誼,記錄了那個激情飛揚的烽火歲月,寫下了與戰(zhàn)友們一道血與火的洗禮場景。《坎坷歲月》回望了個體人生的沉浮升降與順逆之變,刻錄了命運無常的艱難日子!缎腋M砟辍肥銓懥艘粋真正共產(chǎn)黨人的胸襟與豁達,樂觀與灑脫。人瑞之翁大徹大悟,人生真諦真明真白。
探訪鄒老,給人留下至深印象的是,這位面容白皙、目光慈祥和善的老人,想必年輕時應有精壯高大的模樣。我試著握握老人的手,當與之相握,霎時感到老人的手掌心厚軟似棉。據(jù)志華介紹,父親百歲那年,他還經(jīng)常要陪父下水游泳。足見老人的身體素質(zhì)那是何等的傲人呀。
我們與志華、志敏攀談一些想法,他們兄弟倆滿口答應。當我們快要結(jié)束拜訪離開時,想去同老人道個別,老人已睡去,我們不忍驚擾他,只好默默地向這位可敬可愛的世紀老人道別。
百歲鄒逸,是一部讀不完的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的大書,也是一個碩果僅存紅色歷史的見證者。鄒逸以他過往的經(jīng)歷,可濃縮成一句話就是:紅色世紀翁,傳奇不老松。拜訪之余,頓有感觸。感從心來,賦詩一首:上海小信差,尋向光明行。秘密負重任,點燃工友心。支部負責人,武裝是隊長。轉(zhuǎn)戰(zhàn)四明山,黃花遍地香。兵運起臺屬,人道是鄒楊。書記第一任,游擊艱而鏘。劫波三十載,與國同滄桑。蒙垢半生坎,正氣日月光。初心終不改,信仰見真章。今語臻人瑞,期頤壽永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