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謝梓湘
7、糖廠的福利和其它
1970-1980年代我在糖廠時是短缺經濟年代,各種生活用品憑票供應,包括糖和酒。當時有一句流行很廣的民間諺語:“常在河邊站,哪有不濕鞋”?可匠陨剑亢3院!L菑S有糖有酒,糖廠人“濕鞋”也就不足為奇了。那時春節(jié)前后,或榨季結束,糖廠員工一掃榨季中的辛勞和疲憊,喜氣洋洋,面露笑容,因為廠里要分糖了。我在廠時一般是每人5至10斤,價格記得是3角一斤。職工自己吃的,質量肯定是挑最好的。對城里人來說,這糖的數量按糖票來計算,是很多的了,那時每人糖票好像一年只有2兩。但是城里人的親戚朋友眾多,認定生產糖的糖廠人肯定能買到糖,于是紛紛向我們討要。僧多粥少,往往搞得我們很尷尬。有一年,廠里分完糖后,聽說有人向上面舉報,工業(yè)局于是打電話給廠副書記紀福緒責問,據說老紀氣得摔了電話機。大家聽說后,擔心可能要把分買得的糖收回去,結果什么也沒發(fā)生。員工們私下幽默地傳著:領導吃蛋糕(批評),我等吃白糖。
因為廠里還有以廢蜜為原料的酒精車間,所產部分酒精勾兌成白酒,所以員工還可購買價格低廉的白酒。我和家里人都沒人喝,一直未買。家中隔壁的一位老伯得知后,要我把白酒份子給他。當時我沒裝酒的容器,就向銷售小吳借了一個塑料壺,裝回去后,老伯反饋給我,白酒味道不錯,喝了很帶勁,但就是有一些煤油氣。后來還壺時才得知,小吳借給我的這個塑料壺裝過煤油。借的時候,我沒說用途,他也沒問。這件好心辦的憾事一直縈繞于心,當時無顏向老伯說明真相,感到很對不起他。老伯早已過世,今天我在這里“坦白”出來,希望老伯您在天上能寬宏大量,原諒我年輕時造成的過失!
糖廠雖然遠離城關,信息閉塞,交通不便,生活枯燥,但“偏安一隅”,工作還是比較輕松的,正式工不用干苦活累活,如輸送甘蔗、裝卸壓濾機、鍋爐送煤等重活臟活都是季節(jié)工或臨時工干的,一年榨季也就是2-3個月,榨季過后少部分員工搞綜合利用,大部分員工進入長時間、慢節(jié)奏的維修工作。糖廠輕松工作的特點,竟然“吸引”了被當時稱為“天之驕女”的絲廠工人,絲廠雖然位于城關,但有些工種如繅絲工工作強度大,緊張忙碌,且工作環(huán)境差,高溫高濕,特別是夏天更加難熬,選擇“下嫁”糖廠也是部分絲廠女工的無奈之舉。1980-1981年絲廠調來糖廠的有小黃的夫人小張,小錢、小毛、小孔及其愛人小戴等。小張原來是絲廠的車間主任,到糖廠來我感到意外。她對我說,孩子小,有一次拉肚子,搞得我手忙腳亂,一念之下,就要求調到糖廠,小黃好搭個手,她后來在糖廠做了倉庫保管員。小錢當了機修車間的刨工。小毛是寧波人聰明伶俐,剛來時好像在化驗室當化驗員,后來成為了供銷課的材料會計,在這個崗位上可謂如魚得水,一直做到離開糖廠。
8、我和老夏的友情
廠里大學畢業(yè)的知識分子不多,除了生技課的技術人員以及供銷課的老夏,其他科室?guī)缀鯖]有了。因為知識分子的“臭味相投”,我和老夏成了莫逆之交。晚飯后我們經常一起聊天,無話不談。他是上海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,英語雖然是他的第二外語,水平也相當高,他想著離開糖廠,調到能運用外語的地方工作,所以一直在復習英語,有一晚廠里停電,他點起蠟燭挑燈夜戰(zhàn),對我說,蠟燭照的地方小,更能集中注意力學習。我則一直想報考研究生,學習英語也必不可少,所以我們有了“共同語言”。
老夏因其工作性質需經常出差,我就常常委托他捎帶緊缺的商品。有一次,他去廣州出差,我委托他買一本大號的集郵冊,那時寧波到廣州是沒有直達火車的,要在杭州等好幾個車站中轉,他從廣州帶著在那里買到的2-3公斤重的八開大郵冊連同出差的生活用品,幾經周折背到寧海,看著這沉重的集郵冊和瘦小的老夏,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。
1970年代,小青年結婚的家具是“36只腳”(床、桌、椅等),沒有沙發(fā)。到了80年代,沙發(fā)慢慢地流行起來了,開始時買不到,都是自己制作。當時家里有一對單人沙發(fā)被認為是上了一個檔次、值得夸耀。而糖廠有得天獨厚的蒙沙發(fā)的主要原料——廢棄的壓濾機濾布。那時廢濾布的管理和銷售是供銷課,課長老夏是我的好朋友,自然優(yōu)先開“后門”,并挑選最好的給我。我拿到家里,我爸讓木工師傅制作了架子、釘上彈簧,蒙上濾布,就成了一對自制的沙發(fā)。我家的沙發(fā)在寧海城里是比較早出現的新事物,一時在同學朋友中很有臉面。這對自制的沙發(fā)十分結實,濾布也很厚實,歷經40余年了,至今還在使用!
老夏后來如愿以償調到了寧波外貿公司工作,我后來也考取了研究生,去無錫母校繼續(xù)學習,畢業(yè)后留校任教。我們工作生活在兩地,見面的機會少了。1988年7月30日寧海遭遇百年未有的“7·30”特大洪水,損失慘重。老夏作為寧波外貿公司代表前來寧海賑災,我也放暑假在寧海省親。我們見了一面,他對我說,看了農村的災情,慘不忍睹,令人心情沉重,但縣里還是大魚大肉地招待我們,兩相對比,根本吃不下去啊!憂國憂民之心令人動容。
后來聽說他患糖尿病在寧波住院治療,我曾到醫(yī)院去看他。再后來他患病離職休養(yǎng),住在外貿公司分配的房子里,離寧波火車站不遠。記得2002年,我去看望時,他燒了好幾個菜招待我,特別是著名的甬菜咸菜魚片,味道正宗,印象深刻。我對他說,這是我第一次嘗到你烹飪味道如此鮮美的菜肴,他說這是他燒給他女兒吃的時候練出來的。他女兒在寧波大學讀本科時,他愛人吳老師已調往上海,他獨自在寧波管了她整整四年。這時的他身體已經很虛弱了,送我到公交車站,走了大約一里路,說這是他能走的最長的路了。
此后我們經常通電話互致問候,聯系始終沒中斷。有一次他在電話里告訴我,他女兒在上海外貿大學(外貿學院)當老師,考取了香港教育學院(現為香港教育大學)的博士研究生,我把這個信息告訴了在江南大學任教的女兒,她也去報考該大學的博士生,結果被錄取了。2014年她和老夏的女兒同時畢業(yè),獲得了博士學位。我專程去香港參加了她們的畢業(yè)典禮。那時,老夏已不幸去世,看到他的女兒戴上了博士帽子,而辛勤培養(yǎng)她的老夏卻沒有看到,不禁令人唏噓!2007-2009年我在昆山丹尼斯克公司工作時,負責上海研發(fā)中心的建設,長期住在虹橋路的龍柏飯店,而老夏在上海的家就在哈密路,距離不遠,我?guī)状蜗牒退灶D飯見見面聊聊天,但是要么他不在上海,要么有事,終未約成,成為了憾事。
2012年3月初,突然接到老夏女兒的電話,說老夏去世了!這個噩耗猶似晴天霹靂,出人意料!因為這之前只知道老夏身患糖尿病,這種慢性病是很普遍,能拖很長時間的,怎么這么快就去世了呢?他女兒告訴我,老夏后來患了肝癌,生前也沒告訴他實情,病重時把他接到上海治療,但終因回天無力,不幸去世。3月7日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了追悼會,我從無錫趕去參加,我告訴了老伏,他委托我一起送了花圈。參加老夏喪禮的親朋好友不少,有好幾桌,來自寧波和上海的居多。我凝視著老夏的遺像,想起在糖廠時和他相處的日日夜夜,禁不住哀傷沉沉,淚流滿面!
9、糖廠同事30多年后的大聚會
我在1982-1985年間研究生讀書期間,放假回鄉(xiāng)去過幾次糖廠,1985年畢業(yè)留校任教,工作繁忙,幾乎沒時間再去造訪。糖廠的同事也只能在寧海城關偶遇。1985-1986年是寧海糖廠的最后一個榨季,1998年糖廠轉制。2016年是糖廠停榨后的30周年,轉制后的18周年,糖廠的原“大管家”總務的老王及小黃、鄭姐、老邵、小吳、小尤等牽頭在寧海城關組織了糖廠同事的首次大聚會,老伏還請來了當年浙江省輕工廳負責全省10個糖廠的建設和運營的負責人張同志。10月16日32位老同事參加了聚會,大家興高采烈,共敘友情,老邵和我還拉了數首二胡曲,老張則引吭高歌為大家助興。晚上,鄭姐又設宴招待我們。晚飯后,鄭姐侄女駕車星夜送我們到昔日的寧海糖廠、今日的東騰紙業(yè)舊地重游,尋找糖廠的痕跡。
10月17日下午,老伏、老王、小仇、老邵和我探望了老領導紀書記。老紀雖年過八旬,但身體硬朗,頭腦清醒,談吐自如,時隔30多年看見我馬上辨認出是“謝技術員”,大家相談甚歡,謹祝他老人家健康長壽!
一晃,這次難忘的聚會又過去了5年。日月穿梭,人生如夢,5年半糖廠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、五味雜陳融入了甜蜜事業(yè)中,一幕幕火熱、忙碌、緊張的勞動場景,一張張淳樸、憨厚、堅忍的臉龐,一袋袋晶瑩剔透的砂糖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,如夢幻般呈現在眼前,感懷糖廠崢嶸歲月,感恩同事真情厚誼:
糖廠之歌
1971年,在那難忘的歲月,
廟嶺村荒蕪的山崗上,
匯集了精兵強將,開展了內聯外協,
舉全縣之力的大會戰(zhàn)熱火朝天,
當年設計、當年施工、當年投產,
一座現代化的機制糖廠矗立而起。
從此,糖廠兒女把青春和汗水,
融入這甜蜜的事業(yè)中!
每年的寒冬臘月,
甘蔗甜了,
榨季到了,
糖廠忙了。
哪管天寒地凍,
豈怕風霜雨雪,
糖廠的正式工和季節(jié)工們,
擼起袖子大干,
從開榨的第一天,
到落榨的最后一天,
日夜奮戰(zhàn)在不停頓的流水線上。
青青的甘蔗從這頭進入,
白白的砂糖從那頭冒出,
這神奇的蛻變經歷了多少物理和化學的熔煉:
壓榨、中和、過濾、蒸發(fā)、煮糖、分蜜、干燥。
蔗汁在壓榨機中噴薄而出,
混合汁在中和器里脫胎換骨,
中和汁在沉淀池、壓濾機中去粗存精,
清汁在蒸發(fā)罐里升華,
晶種在煮糖罐的“大肚子”中孕育生長,
那旋轉得眼花繚亂的分蜜機啊,
須臾間讓雪白的砂糖從棕色的糖膏中“脫穎而出”!
糖廠兒女們的聰明才智,
凝聚成勞動的結晶!
糖廠兒女們的苦和累,
釀成了糖的甘和甜!
把這糖的甘和甜,
撒向人間的四面八方!
!廟嶺糖廠,糖廠兒女的驕傲!
從1971年的第一個榨季,
到1986年的最后一個榨季,
15個榨季生產了數千噸砂糖,
還有變廢為寶的紙和酒。
曾記否,
全縣人民有多少人品嘗過糖廠的白糖、白酒、汽酒、百益酒?
使生活變得更加有滋有味;
曾記否,
全縣又有多少廠家用過糖廠的包裝紙?
使產品安全無虞地運往目的地。
在那短缺經濟的年代,
我們糖廠人可以自豪地宣告,
我們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貢獻,
在寧海的歷史上,寫下了甜蜜的一頁!
1988年寧海百年未有的“7·30”特大洪水(網絡照片)
2014年香港教育學院舉行第二十屆學位頒授典禮
莘莘學子終于戴上了博士帽
聚會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