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栩栩如生的手工藝品都出自江焱太的一雙巧手。
在隔水洋村,一間只有幾平米空間的廉租房內(nèi),記者看到了民間手工藝人——江焱太。白色短袖上衣,腰間系著一個黑色的方形腰包,瘦削的身材,黝黑的皮膚,腳上穿著一雙軍旅鞋,站立時腰桿挺直,江師傅說,這都是年輕時當(dāng)兵留下的習(xí)慣,現(xiàn)在年紀大了,多少有些佝僂。
年過半百的手工愛好者
江師傅今年已逾花甲,是江西省鄱陽縣古渡鄉(xiāng)人,在寧海工作已有12年,12年中唯一沒有放棄的是從小玩到大的愛好——手工制作。用他自己的話說:“從小調(diào)皮愛玩,經(jīng)常在田間、泥巴地里打滾,在樹叢中穿梭。小時候,最愛捏泥巴,想要什么就捏什么,興趣就是在那時候培養(yǎng)起來的。”
走進江師傅的住處,情不自禁地便會被桌上、墻邊、床沿上、天花板梁邊各式各樣工藝品吸引,水果籃、白玉兔、鱷魚、恐龍、銜幣蟾蜍、錦鯉魚、老鼠、豬蹄、蟒蛇、鳥兒筑巢、饅頭、木制中華牌香煙盒、紅海豚、古代婚慶紅桶……形象生動,栩栩如生。
從這些手工藝品中,不難看出江師傅隨興、灑脫的個性。“有了靈感便立馬上手,想到什么就做什么,不受拘束是我喜歡的狀態(tài)。”江師傅隨手拿過一把小凳子給記者看,并指著擺放電視機的柜子說:“家里的一些小家具,凳子、柜子、桌子都是我自己手工做的,比起去市場上購買,我更喜歡親力親為。”
工作自由隨性創(chuàng)作
江師傅告訴記者,年輕的時候由于家里窮,沒錢上學(xué),十幾歲就去參軍了。在黃浦江邊當(dāng)偵察兵的他,空閑時便會找些泥巴、木頭,自學(xué)雕塑、雕刻。退役后,輾轉(zhuǎn)各地工作的他,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寧海,上山采藥材賣給制藥廠是他目前的工作。“這個工作比較自由,我的很多手工材料都是上山采藥時發(fā)現(xiàn)的。好的木材、好的石材,都是好手工藝品的基礎(chǔ)。”江師傅說,“因為印象深刻,很多東西我看一遍就記住了。這之后,開始選好材料。好材料可就沒那么好找了,需要運氣也需要時間,有時候連著很長一段時間也不見得找得到。”
有了好材料,接下來便是細心雕琢,反復(fù)推敲。記者看到門口的桌子上擺放著一條小鱷魚,鱷魚的口微微張著,淡黃色的眼睛虎視眈眈地盯著前方,似是看到獵物,兇狠野蠻的形象非常逼真。江師傅說:“這條鱷魚的原材料是根粗糙的樹干,當(dāng)時看到它,就覺得和鱷魚身上的紋路非常像,當(dāng)下就有了靈感。”搬回家后,江焱太就開始了雕刻。又是鋸、又是鑿、又是挖、又是刻,拿在手里反復(fù)看,覺得不滿意的地方,繼續(xù)敲敲打打,直到初具模型,然后用藥草調(diào)制的顏料上色,風(fēng)干,一件手工藝品就這樣誕生了。
興趣帶來收益
做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者
一直堅持不放棄的興趣,越來越精湛的雕工,也給江焱太帶來了經(jīng)濟收益。年輕時走南闖北結(jié)交的一幫朋友,都對他的技藝贊嘆不已。一些朋友也成了他的顧客,經(jīng)常詢問他最近做了什么工藝品,想要收購。“很多朋友都來我這里買。有的買去放家里做裝飾品;有的買去放博物館、展覽館里做展品;也有的買去放寺廟里裝飾用。之前兩把寶劍賣了1200元,以前完全沒想到,自己還能靠這個賺錢。”
門口的墻角上掛著幾樣充滿年代感的舊物,江師傅告訴記者,這些是以前農(nóng)民們耕地用的工具,叫“耒、耜、鏟、耙、犁”,許多工具在田間已經(jīng)消失了,這些都是他小時候的回憶。旁邊掛著的是傳統(tǒng)婚慶用品紅漆桶,有子孫桶、果桶、米桶。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,很多都沒見過這些東西。我做這些東西一來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童年,興趣使然。二來也是希望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能夠從這些工藝品中了解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。”
(記者彭沐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