規(guī)模小、效益低成產業(yè)發(fā)展壁壘
近日,胡陳長山主村的土豆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。“近年來土豆效益一般,許多村民轉種桃子,讓胡陳鄉(xiāng)土豆種植面積呈現(xiàn)逐年下降的趨勢。”胡陳鄉(xiāng)農辦副主任杜柄毅告訴記者,為此胡陳想通過統(tǒng)籌調配,開展土豆標準化種植,初步嘗試在長山主村種植200畝的土豆,并實現(xiàn)標準化管理,夯實該鄉(xiāng)的土豆產業(yè)。
胡陳鄉(xiāng)種植大戶李恒法種土豆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,他的5畝地,通過土豆與西瓜輪種,或土豆與水稻輪種的方式,平均一畝地可增收6000元左右。但是李恒法說種土豆“花頭經”太少了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土豆販出去價格穩(wěn)定在0.8—1.2元/斤左右,按照畝產3000斤左右計算,土豆畝產值在2400-3600元,相對畝產上萬元的桃子來說真的太少了。
其實,胡陳的沙性土壤特別適合種植土豆,其出產的高山土豆在市場上也廣受歡迎,且作為寧?h內的土豆種植大鄉(xiāng),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畝。但是鄉(xiāng)內卻少有土豆種植大戶,大部分農戶種植面積都在2畝左右,相當分散,很難形成集聚的產業(yè)。
“同樣,寧海全縣春季土豆種植面積約為3.3萬畝,秋季土豆種植面積為4000畝左右,種植面積在省內的縣市區(qū)中位列第一,但依然離不開小而散的模式。”縣農技總站站長魏章煥告訴記者,土豆的行情一直不是特別好,不是特別賺錢,這讓很多農戶都沒有選擇大規(guī)模種植。像李恒法這樣土豆種植面積達到5畝左右已經是屈指可數(shù)的大戶了。
同時,傳統(tǒng)土豆種植面積占了近90%以上,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(yè)的多樣化發(fā)展。魏章煥告訴記者,雖然每年都在嘗試推廣新品種,但是效果并不理想。比如之前的彩色土豆在胡陳、桑洲等地均有推廣,但現(xiàn)在基本上已經沒有農戶種植了。
究其原因,主要是彩色土豆價格高,口感一般,市民還是更加傾向于選擇黃皮白肉的本地土豆,只有少量酒店用來配菜或者裝飾,如今市面上基本上買不到了。不少農戶也表示,老底子的寧海人似乎更加喜歡傳統(tǒng)土豆的口感,紫色土豆和紫色番薯比起來市場認可度太低了。產品推廣不開,主要還是土豆品質的問題。因而選育出口感好、受歡迎,同時產量高的新品種刻不容緩。
土豆主糧化仍前路漫漫
但不少種植戶眼中最大的問題,還是人工成本的問題。目前,我市絕大多數(shù)土豆農戶都是手工種植、收挖,土豆的市場也以鮮銷為主。特別是遇到持續(xù)的雨水天氣,土豆不易儲存、容易發(fā)芽的特點困擾著大部分農戶。
前段時間,種植戶老蔣為了盡快收獲土豆,請了兩三位小工來幫忙。在農村,人工成本對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。“我和老婆兩個人都在地里忙活,都沒時間去打理自家的桃子。”老蔣告訴記者,但是不趕在晴天收獲,一年就白忙活了。
對于普通農戶來說,人工成本高,機械投入也不低。老蔣聽縣農機站的技術員介紹說,市面上有土豆收獲機,一臺機器可以頂好幾個人工,在下雨天也能工作,就有些動心,但聽說價格要上萬元后便打消了念頭。他告訴記者,一年的收入都投進去了,太不劃算了!
機械化程度低制約著土豆的種植規(guī)模,小農戶的局限性又讓機械化程度不能迅速提高,土豆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陷入了僵局。此外,土豆的后期儲存、銷售、加工也不盡如人意,這也是土豆產業(yè)鏈短缺的表現(xiàn)之一。
在國外,土豆可以被做成罐裝食品,也可以從一些新品種土豆中萃取花青素制成保健品,而目前國內只是加工成淀粉、薯條、薯片等產品,更廣闊的土豆深加工在我縣甚至是寧波市目前基本處于空白。這和農業(yè)部提出的“推進把土豆加工成饅頭、面條、米粉等主食”,還是有一定差距。
市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旱糧團隊王芳告訴記者,把土豆加工成魚丸、饅頭等附加產品也是一個方向,她還介紹道,土豆有一種加工產品,叫做土豆全粉。土豆全粉的生產與制作淀粉不同,它的營養(yǎng)成分比淀粉更完善,包含了蛋白質、脂類以及微量元素。而且加工中不會帶來環(huán)境污染,一旦加工成全粉,可以儲存數(shù)年而不變味。全粉的制作技術基本成熟,但這種加工模式,在我縣尚未推廣。
王芳表示,北京等地已經有了土豆饅頭,但是價格比普通饅頭要高。由于馬鈴薯淀粉價格比玉米淀粉等要高,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附加產品的發(fā)展。接下來,培育出淀粉含量高、產量高的新品種,降低馬鈴薯附加產品的價格是研究的重點之一。
讓土豆在餐桌上做出大文章,不僅僅是提高其種植面積,更需要通過科技手段,加大研發(fā)力度,積極引進新品種,擴大生產規(guī)模,豐富其產業(yè)鏈條,讓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出現(xiàn)在餐桌上,滿足多方面的需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