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遵森
和水上的景色相比,岸上的景色,則更引人入勝了。煙雨朦朧中遠眺,似是茫茫一片白色,各種景物,影影綽綽,如同繪畫中的淡筆淺抹。近前,薄薄的雨簾遮不住蒼翠的生命之色,濃墨重彩,分外清晰。此情此景,簡直就是一幅大寫意的雨中水墨圖。
隨著小船前行,觸目之處皆風景。兩岸植被豐盛,草木蓊郁,在綠樹掩映中,能分明地聽見清脆的鳥語,聞見陣陣的花香。樹有柳樹、楊樹、桑樹、柿子樹、楓楊;花有野百合、牽;ā⒔疸y花、蘭花。當然,還有許多點綴于翠綠叢中的那不知名的野花兒,更顯矯情,不遺余力地競相開放,爭妍斗艷。
哦,好一個碩大而美不可言的生態(tài)植物園!
在拂面而過的眾多綠樹中,楓楊為數不少,也不免使我觸景生情。它俗名溪欏,在我的家鄉(xiāng)前童,原本有一個溪欏坦,有幾十棵之多,均有五百余年的樹齡,最大的一棵,須六七人才能合抱,但在四十年前,卻人為地毀于一旦,想來殊為痛惜。此時,能在這兒看到久違的楓楊,真有點百感交集的況味。眼下,正是楓楊開花季節(jié),其花為垂穗形,長長的,有如一串串葡萄;花瓣則呈顆粒狀,有粘性。有一棵楓楊,其枝椏斜逸至河中,當船行至底下,船娘伸手擷下一串花來,送于小家伙把玩。我從中摘下幾顆花瓣,往臉上一貼,便粘住了。小時候,我們經常玩此游戲,粘得滿臉都是,以自娛自樂。小家伙便急著模仿,往臉上粘得不亦樂乎。
而這眾多花兒,讓我最鐘情的,莫過于金銀花了。自家的陽臺上種有好多棵,其花瓣細長,呈白色,清香馥郁。它的莖、葉和花均可入藥,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炎、利尿等功用。為此,妻子把它采下,曬干保存,隨時可作為茶飲。而眼前,這蓬蓬勃勃的花兒,真是好生的誘人。兒子說,要是媽在,她一定非要上岸去采摘呢。我說甭提你媽了,此時我也極想呢。船娘也樂了,接腔道,那明年你們就一道來,把這兒的金銀花全給采了去唄。我笑答,也成,只是這成本有點昂貴罷了。
雨,不知在什么時候停了,而我們一行,也正值上岸,去秋雪庵參觀。
據資料載,秋雪庵始建于宋淳熙年間,初名“大圣庵”。明末名士陳繼儒取唐人“秋雪蒙釣船”詩意,改題“秋雪庵”。近千年間,經多次修繕并擴建,終成現在規(guī)!,F為全國詩詞研究基地,也是西溪重要的寺庵之一。秋雪庵為兩進庭院布局結構,第一進院落,以佛教文化為主;第二進院落中,設兩浙詞人祠堂,供奉千余詞人名錄。由于此處儒、釋家文化并重,聲名在外,故留下歷代許多名人詩詞。其中明末清初張岱的“古宕西溪天下聞,輞川詩是記游文。庵前老荻飛秋雪,林外奇峰聳夏云”;近代康有為的“蘆花瑟瑟滿洲白,花飛欲吞云夢澤。出湖山外得清游,秋老西溪天水色”,便異常的膾炙人口。
接著,復又乘船。前行一刻鐘后,再登岸去“煙水漁莊”觀賞。它借鑒了清代文人陳文述《秋雪漁莊》的詩歌意境,取柳煙、炊煙、水煙三煙之妙而得名。顧名思義,該景點重在展現水鄉(xiāng)民居特色,及農耕漁事文化,其中有桑蠶絲綢故事、婚姻民俗、西溪人家等展覽館。講實在,這樣的景觀,對于我們來說,似乎太熟悉了,故不怎么吸引人。
不覺間,已至晌午,我們便不得不返程。人上了碼頭,心卻一時還拽不回來。西溪濕地公園,真是太美妙,太令人流連忘返了。怪不得被世人譽為集生態(tài)濕地、城市濕地、文化濕地于一身,堪稱中國濕地第一園;并具有“杭州之腎”與“副西湖”之美稱。也怪不得明代有個施姓文人游覽此地后,賦詩由衷贊嘆:“千頃蒹葭十里洲,溪居宜月更宜秋。黃橙紅柿紫菱角,不羨人間萬戶侯”。我不會作詞賦詩,但此時卻在心中沉吟,哦,美麗的西溪,我還會再來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