婁美琴
7月流火的季節(jié),桃源街道下金村亂彈劇團的三十多名演員們前往象山參與寧海、象山、新昌三地的傳統(tǒng)戲劇文化交流活動。他們帶去的一出傳統(tǒng)劇目折子戲《鬧九江·火燒陳友諒》獲得了觀眾與專家的熱捧,省藝術總院院長朱為激動地說,寧海下金亂彈是全村上臺,太接地氣了!
面對這樣的褒揚,下金村亂彈傳承基地的金冬利淡然地說,“我們下金人為了亂彈的傳承,全村人上陣已經幾十年了……”
一、一位老人胡子里長滿“亂彈”的歷史和故事
2015年9月18日,縣非遺中心在桃源街道下金舉行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儀式,將市級非遺傳承基地的牌匾授予下金村大岙亂彈劇團,該劇團金余明老先生被確定為亂彈藝術寧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。
金余明老先生扳著指頭計算著自己60余年的亂彈歲月,語氣就像回憶自己一生相依相伴的親人一樣充滿深情……
“亂彈”其實是對一種地方劇種的統(tǒng)稱。浙江曾是亂彈的天下,有紹興亂彈、浦江亂彈、溫州亂彈、臺州亂彈等曲種。寧海從晉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建立縣制,在1957年前,都是隸屬臺州地區(qū)管轄,所以寧海亂彈沿襲于臺州亂彈。寧海亂彈的形成時間約在清中葉,民國后期是亂彈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當時的下金、橋下潘、錢岙、嶺腳吳、隔水洋和上下白嶠等地曾是亂彈的興盛地,在周邊演出市場中占據統(tǒng)治地位。
“下金亂彈劇團”成立于1951年。1958年,24歲的金余明因為喜歡亂彈藝術,被招進了下金大岙劇團。當時,寧海有各種規(guī)模的亂彈戲班上百個,鄉(xiāng)間一些較大的村落都會組織一個戲班,以唱平調、山坑調和亂彈為主,俗稱“昆高亂”。寧海亂彈的劇目一般都是武打戲,以戲曲武功的形式和精忠報國的主題為看點,因此,在“頭面”、“小面”、老生、老外、紅生、正旦、武旦、彩旦和老旦的行當中,以“頭面”最為重要。所謂“頭面”就是“花臉”,而金余明因為嗓音條件好,被定為“頭面”行當,一錘定音,似乎預示著他與亂彈的大半輩子的不解之緣。
為了提高競爭力,劇團請來了原籍新昌的劉品山老師,劉老師與原紹劇團的一位主演是同門師兄,有著基礎扎實,專業(yè)正統(tǒng)的特點。經過劉師傅一字一句地教授唱腔,一招一式地練云手、踢腿等基本功,勤奮好學而具有唱戲天賦的金余明,克服了年齡偏大的局限,半年后已經能夠上臺“露一手”,備受師傅和觀眾的喜愛,小試鋒芒也給他帶來莫大的信心和歡樂,對唱戲也就越發(fā)的用心,隨著演出的增多,“下金亂彈劇團”的名氣也越來越大。
到了農閑的時候,尤其到了正月,金余明和其他亂彈藝人就忙碌起來了。他們帶著《薛剛反唐》《龍虎斗》《雙龍會》《鬧九江》《賜皇袍》等三十多出大戲跑遍寧海全縣各鄉(xiāng)村,金余明師傅擔綱的無疑都是“包公”“薛剛”“曹彪”等主要角色,演技出色,名聲大噪,周邊的奉化、象山、余姚等地也會慕名前來爭搶邀請。各地付出的報酬雖然不多,但都是好酒好菜地盡力犒勞。演得出彩,村民們就會再花錢請他們唱兩夜。獎賞和懲罰都是為了聽戲,當時還流傳著一句俗話:吃肉吃三層,看戲看亂彈。從中可見當時的亂彈在民間的流行之廣泛和受歡迎之程度。
正當寧海亂彈走向如火如荼時代之際,文革的風雨沖擊了寧靜小村的文藝壁壘。劇團解散了,那些舞臺上的“王侯將相”“小姐夫人”一下子都墜回村里務農,道具戲服都被收箱高擱,下金村的亂彈發(fā)展之路戛然而止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