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一幫盛年人接唱起中斷幾十年的傳統(tǒng)鄉(xiāng)音
“駕坐九江豎起稱王……”《鬧九江》正在熱鬧地上演著,亮亮的燈光聚焦舞臺中央的主角身上,這位劍眉朗目的中年人,身穿鎧甲,帶著髯口,在高亢尖銳的板胡音樂和激越明快的鼓板聲中,邊舞邊唱,他就是劇團的第二代臺柱子,現(xiàn)在的劇團副團長金冬利。為了保護和繼承下金亂彈這塊藝術珍寶,他奉獻了幾十年的精力。
1976年,正值青春年代的他們迎來“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”的藝術春天。金冬利受村委和村民的鼓勵,重建起“下金亂彈業(yè)余劇團”,決定重排新戲,重振雄風。于是約老藝人,找劇本,組演員,請導演,排練場又在鑼鼓聲中熱鬧起來。
由于有著三十年前“正統(tǒng)傳授”的厚實基礎,“下金亂彈”劇團的《十五貫》一出場就顯得不同凡響,不論是唱腔、身段,還是水袖都有著“正宗亂彈”的原汁原味,讓老觀眾一下子回到往年的亂彈鼎盛歲月,倍感親切和慰藉。
每次演出都能載譽歸來,使得村里的“亂彈”熱情陡然高漲,粗計整個下金村三百戶人家,起碼有兩百家“進出”過劇團排練場的門檻。于是老演員們紛紛要求再次加入劇團,年輕人也在這種藝術氛圍的耳濡目染下,有了強烈的“參與”沖動,劇團又恢復到近四十人的規(guī)模。
但由于90年代經濟浪潮席卷而來,村民們都忙于搞建設,掙大錢,對這門業(yè)余的愛好不得不閑置起來。金冬利看著演員們一個個退出,知道下金的亂彈命運又要經受再次的考驗了,他只有與金興良默默地整理著一本本亂彈劇本,充滿期待地數(shù)著讓它們“重見天日”的日子。
這是當年的劇團里劉品山老師邊講邊唱給演員們教戲時,被扮演老生的有心人張昌龍,利用自己的一手好字,把老師口述的“唱念做打”一字一句地抄錄了下來,當時約有三十本之多。由于年代久長,劇本的書頁逐漸泛黃發(fā)脆,擺放在桌上,風一吹,都能化作碎屑四散開來。
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資料,金冬利和另一位扮演丑角的金興良兩人幾十年來煞費苦心地整理、翻新著手抄本,幾經搬家,都不曾扔掉過這些“寶貝”。
現(xiàn)在攤在桌上的手抄本一共18本,還記錄著抄錄或翻新的時間,最早的一本《朱砂球》,寫成于1959年,如今封面已經被侵蝕掉一半了;最晚的一本寫成于1981年。
摩挲著這些寶貝,金冬利有些激動——這些劇本,一本可以做一夜戲,一般從晚上7點演到10點,如果觀眾呼聲高,劇本容量大,也有加演到凌晨的。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場景!當年摩挲著這些寶貝,是在內心里有一絲期盼像春苗一樣堅強地挺立著——“下金亂彈”的重生之日一定會很快到來!
這一天終于到來了。金冬利清楚地記得那是2013年的春天,寧?h文廣新局組織工作人員來到下金村,向他了解“亂彈”的現(xiàn)狀。原來,縣文廣新局從四月開始逐村排摸,搜集相關資料,經過幾個月的時間,終于在桃源街道下金和錢岙村等村莊排摸出了8支戲班連后場共六十幾個人的隊伍,雖然組織建制已經不全,但亂彈的重生指日可待。金冬利抓住契機,在金余明等老藝人的支持下,趕排了拿手好戲,參加了同年7月5日至7日的“寧海縣首屆亂彈藝術展演”,獲得了專家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,也為后面的申報“非遺”工作打下良好基礎。
2015年9月18日,寧海亂彈被列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,寧?h非遺中心在桃源街道下金舉行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儀式,將市級非遺傳承基地的牌匾授予下金村大岙亂彈劇團,82歲的金余明老先生被確定為亂彈藝術寧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。這一天也是所有寧海“亂彈”藝人的節(jié)日。